别把“舌尖浪费”当面子******
“新华视点”记者春节前后在上海、山西、广东等多地调查发现,在婚宴、商务宴请、豪华酒店中,“舌尖上的浪费”仍然时有发生。(1月31日新华网)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近年来,绿色低碳新风扑面,节约粮食、倡导光盘已成为社会共识。但与此同时,舌尖上的消费逆流时有抬头,宴会更是餐桌浪费“重灾区”,各类餐饮浪费现象仍需警惕。当前,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各地餐饮业加速复苏,尤须强化节约意识,减少餐饮浪费。
餐饮浪费背后多是“面子问题”,换句话说,可称之为“面子”浪费。结婚摆宴讲究“宁多勿少”,春节家宴被搞成“剩宴”,商务宴请讲排场摆阔气,这些浪费行为背后都是“面子”在作怪。在“好面子”的裹挟下,按量点菜、餐中光盘、余食打包这些好习惯被贴上抠门、不爽利等标签,甚至还有少数人拿浪费当标榜,把大吃大喝、铺张攀比视为有身份、消费档次高的象征。凡此种种,都侵蚀着个人文明修养,消解着社会文明风尚。
于个人,杜绝舌尖上的浪费,关键在把好“人情关”。中国人重情义,逢年过节人情往来必不可少。宴请是情谊的联结,不该成为浪费的温床。我们必须明白,吃饭是肚子的事不是面子的事,剩了多少饭菜不但不能标刻情谊的深度,反会让有节俭意识者感到不适。婚丧嫁娶、朋友聚会、商务活动,适度备餐、点餐,文明、健康用餐,无疑是更好的选择。勤俭节约既是传统美德,也是生活必修课。从现在起,不妨与亲友一道弘扬舌尖新“食”尚,一起“光盘”把文明留下。
于社会,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是道综合题,须合力破解。既要更新观念,大力营造绿色低碳、理性消费的社会风气,让更多人主动养成节俭、适度的餐饮习惯;又要优化经营,向技术要进步、向创新要发展,如企业加强数字化管理,围绕点餐量、剩菜量做好统计分析,集中备料减少损耗、合理调整菜品分量、按需加工提高利用率、探索推广食材资源共享等;还要完善监管,驰而不息纠治餐饮浪费,相关法规执行、监督工作也要细化跟进。
节约精神永不过时。对餐饮浪费说“不”,益当下、利长远,于己于人于社会都大有裨益。多向发力、齐力推进,相信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少,舌尖上的文明之花会越开越盛。 (张冬梅)
下一步如何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?商务部介绍******
中新网2月2日电 2日,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,2022年,我国全年新车销量2686.4万辆,同比增长2.1%,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。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是新能源汽车,内销增速为93.4%。外销增速为131.4%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/4,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家规划目标。
徐兴锋表示,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,多措并举,着眼全产业链,突出关键点,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,重点抓好四个方面。
一是稳定新车消费。国家出台文件提出,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,比如有些地方还有限购措施。此外,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汽车促消费活动,把新车消费增量给稳住。
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。新能源汽车增势喜人,符合当前“双碳”方向。我们要引导各地在牌照、充电、通行等各个方面,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。
三是继续扩大二手车流通。我们准备加快建设完善全国性的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,修订《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》,让车辆信息更加透明。通过二手车盘活3.19亿辆汽车存量市场,促进汽车梯次消费。
四是畅通汽车报废更新。我们要修订完善机动车报废管理规定,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汽车以旧换新,促进汽车循环消费。
“总之,通过政策激励、举措落实,让汽车消费一直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,从而发挥它对整个消费的拉动和带动作用。”徐兴锋说。(中新财经)